鲜药即新鲜的中药,主要是指新鲜植物类中草药的自然汁及鲜活的动物或昆虫类药品。中国最早的本草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“生者尤良”。此“生”实指“鲜”而言。青蒿素发现过程中,受到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“青蒿一握,以水两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这种应用青蒿鲜汁的启发。总之,鲜中药自然汁具有药鲜汁醇、气味具存的特点,最能保持药材的自然性能。依据研究,寒凉性鲜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;药汁鲜纯润燥之力强于干品。而且药汁制备简便,收效较快。
中医学对湿热证的治疗,处方中多加用鲜药,如鲜荷叶、银花露、鲜菖蒲、鲜稻叶、西瓜白汁、鲜生地汁、鲜莲子等。这些鲜药中多味辛而有芳香之气,气味辛香发散则能化湿醒脾,且鲜品药寒凉之性更强,能清热开窍、养阴生津,故用于治湿热之证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,或捣碎后外敷于伤口,方便实用。
生鲜药品包括薯瓜、栀子、竹茹、桔梗、芦根、仙茅、生姜、大枣、赤芍、白头翁、马鞭草、泥鳅串、车前草、金银花、麦冬、荷叶、枇杷叶、莲子、石斛、猪胆、蛇胆等近千种。但鉴于鲜药的培养、贮藏及运输成本较高,加上药材保鲜技术落后,使鲜品药难以在现代临床中广泛使用。
煎煮中药是把中药的有效成分从植、动、矿物的固体中提取出来,溶解于药汁中。煎煮前先用水浸泡,目的是尽可能有利于更多的成分溶解于水中。
中药材大多是干燥的组织,细胞干枯而萎缩,有效成分以沉淀或结晶存在于细胞内,组织外表面十分紧密,水分不易渗透,药物不易溶出,而以水浸泡一段时间后,中药材会变得柔软,细胞开始膨胀,细胞膜的间隙变大,水分易进入药材组织内,成分溶解于水中,在组织内形成高浓度的药物溶液,随着水温的增高,组织内的高浓度药液会逐渐向组织外扩散,有效成分就会溶解于水中。
有些药材含有淀粉、蛋白质,如不浸泡就立即煎煮,会导致淀粉糊化、蛋白质凝固,堵塞在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,水分进不去,有效成分溶不出来。
浸泡后可节约煎煮的时间,达到沸点后,一般20~30分钟即可。
水温宜在25~50℃,浸泡的时间宜掌握在30~90分钟,并依据冬、夏季节的变化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,以达到完全浸透为准。或以中药材的性质而定,一般以花、草、叶、茎的中药以浸泡30分钟为宜,以根、根茎、果实、动物脏器、矿物质的中药应浸泡60~90分钟。
浸泡的水量以高出药材表面1~2厘米为宜。
部分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麝香、阿胶等,不宜浸泡。
有的人在煎煮中药之前嫌其“脏”“味”,为了除去上面的污垢、尘土等物,用清水来清洗,其实这是极不妥当的。
中药材须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作为中药饮片,其炮制的目的有:改变药物性能,增强药物疗效;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;矫味、矫臭;便于制剂、煎服和贮存;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。如果用水清洗,清除或改变其中的有效物质,必然会改变药效。如某些中药里含有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,枸杞子中的酸、麻黄中的碱、甘草中的糖、杏仁中的苷等,水溶解度就很大,如果煎煮前用水清洗,有效成分也会大量损失,的确没有必要。